据南华早报消息,今年东亚地区加密货币活动增幅最大的是香港,在 Chainanalysis 公司编制的今年全球加密货币采用指数排名中,香港从去年的第 47 位跃升至第 30 位。由此可见,香港地区加密货币交易呈上升趋势。除了中心化交易所外,很多朋友纷纷表示对香港虚拟货币 OTC 交易的兴趣。那么香港 OTC 交易有哪些风险?散户如何在法律层面进行自我保护?今天,曼昆律师就带你一探究竟。 散户,通常指的是主要以少量自有资金进行虚拟货币交易的投资者。 场外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也叫做柜台交易市场,是指不通过中央交易所,而是直接在交易所外进行的交易。 交易所交易(又称场内交易)是基于对交易所的信任进行交易;而场外交易则是以彼此间信赖为基础进行交易。因为 OTC 交易的内在优势,有时大宗交易的机构投资者或高净值个人也会选择场外交易。 2024 年 2 月 8 日,香港政府发布了《有关规管虚拟资产场外交易的立法建议》的公众咨询文件,其中建议将「虚拟资产场外交易」定义为: 以业务形式提供虚拟资产现货交易服务,无论是通过实体店(包括自动柜员机)还是其他形式(如互联网平台),并明确排除已经获得 VASP 牌照的交易平台。 鉴于「虚拟资产场外交易业务」仅包括以业务形式提供的服务,因此个人与个人或其他实体之间的,并非以业务目的进行的虚拟资产买卖并不受牌照要求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户通过 OTC 交易虚拟货币不存在其他风险。 香港虚拟货币 OTC 交易大体可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 线上:是指在没有中介参与的情况下,用户之间直接买卖加密货币。一般是由平台充当撮合媒介,但资金与虚拟货币的流转和交易并不通过平台,而是以其他支付渠道进行。典型例子是 OTC DEX,它在欧易等大型交易平台上有广泛应用。 线下:是指根据人脉网络等渠道面对面沟通完成交易,比如香港街头曾散落许多虚拟货币的兑换店铺、ATM 兑换机等,为虚拟货币的转换提供便捷的实体渠道。 根据香港执法机关初步实地观察的粗略估计,全港约有 200 间实体虚拟资产场外交易店(包括以自动柜员机操作的场外交易店)正在运作,以及约有 250 个网络上活跃的提供虚拟资产买卖服务商。 虚拟货币 OTC 交易具有交易灵活、减少价格滑点、参与门槛较低等优势,对刚入门虚拟货币的散户而言相对友好。 虽然 OTC 交易提供了诸如减少价格滑点和提高隐私等好处,但同时有着不容忽视的交易风险,比如: 违法犯罪风险:散户在 OTC 交易中,尤其是跨境交易中,很容易因违反各司法辖区关于民事、行政、刑事、税务等方面的各项规定,从而承担法律责任。 数据泄露风险:由于 OTC 商家未保护好散户的个人数据或遭遇黑客攻击,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交易损失风险:因 OTC 商家不合规、市场波动、价格操控或交易对手违约等原因,导致财产损失。 由于大陆的加密货币监管较为严格,香港 OTC 交易为大陆投资者提供了重要交易渠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结合两地法律规定,为散户投资者提示风险。 虽然散户交易者一般对虚拟货币的资金变现需求具有频率小,资金量少的特点,但实践中,散户依然面临违法犯罪风险。具体体现在: 散户涉嫌洗钱或开设赌场等相关犯罪,收到违法所得的资金而导致账户被冻结。相较于传统中心化交易所交易双方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进行交易不同,OTC 交易仰赖双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部分 OTC 交易对手方会利用信息不对称、针对缺乏经验的散户设下圈套,诱惑其接受可能更为优惠的价格,进而把散户变成转移赃款的工具。此外,一些不良 OTC 商家本身就涉及违反犯罪活动,或者一些违反犯罪团伙利用 OTC 商家进行洗钱活动。最后,香港地区的反洗钱(AML)、反恐融资(CTF)的规定也要求在香港进行 OTC 的散户提高警惕,避免因触犯相应规定而承担法律责任。 因违反外汇管理规定买卖外汇而承担法律责任。在香港 OTC 的交易中,各国法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十分常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私自买卖外汇、变相买卖外汇、倒买倒卖外汇,或者非法介绍买卖外汇数额较大的,由外汇管理机关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散户以虚拟货币为媒介,通过提供跨境兑换及支付服务赚取汇率差盈利系利用虚拟货币的特殊属性绕开国家外汇监管,通过「外汇—虚拟货币—人民币」的兑换实现外汇和人民币的价值转换,属于变相买卖外汇,往往会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因违反香港税法而遭遇罚款或监禁。在香港进行虚拟货币 OTC 交易,是否需要纳税?根据香港税务局的《解释及执行指引第 39 号》(DIPN39)第 47 条,「加密货币业务」 (cryptocurrency business)一词包括以下常见的商业活动: (a) 加密货币交易(trading of cryptocurrency) (b) 加密货币兑换(exchange of cryptocurrency) (c) 加密货币挖矿(mining of cryptocurrency) DIPN39 指出,在香港进行的加密货币业务活动所产生的香港来源利润须缴纳利得税。(Hong Kong sourced profits from cryptocurrency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chargeable to profits tax.) 香港采用属地来源税制,即仅对在香港产生或源自香港的利润征税。非香港居民在香港从事商业活动,其香港来源利润需要纳税,而源自香港以外的利润,即使其业务在香港运营,也无需缴税。那么,香港的利得税税率是多少?根据德勤发布的《2024 年香港税务及投资指南》,香港实行两级利得税税率: 对于未合并业务(如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首 HK$200 万的应评税利润税率为 7.5%, 超过 HK$200 万的部分税率为 15%。 未按时纳税的处罚是什么? 未按时缴纳所需税款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 固定罚款 HK$10,000, 罚款金额最高可达少缴税款的三倍, 在严重情况下,可被判处最高三年的监禁(依据香港税务局的《处罚政策》)。 当然,如果散户在香港的虚拟货币交易是偶发的、小金额的,这样的行为难以在香港法下认为构成「业务」(bussiness)从而被有关主管机关审核纳税。但对于经常性、大额交易的投资者,就需要格外注意相关纳税要求。此外,未来监管框架也可能发生变动,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OTC 交易中,资金清算与货币转移过程的技术复杂性增加了数据安全保障的难度。大规模的虚拟货币 OTC 交易需要处理大量资金和数字资产的转移,这可能会出现技术故障和管理挑战。例如,技术问题包括区块链网络问题、钱包安全性、交易确认延迟以及用于数字资产转移的基础设施可靠性问题。而行政问题可能涉及交易的相关流程和程序,如身份验证、条款谈判、法律文件执行和交易记录管理。 部分 OTC 商家未采取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致使平台存在安全漏洞。第三方平台可能会出现安全漏洞。提供 OTC 虚拟货币交易便利的第三方平台可能容易受到安全漏洞和信息泄露的影响。这可能导致交易者身份、交易细节和其他专有信息等敏感数据遭到未授权访问。网络钓鱼攻击和恶意软件等网络安全威胁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危及平台的完整性和用户资产的安全。 即便是火币这样的知名交易所,2021 年也曾被白帽披露信息泄露风险,涉及大范围 OTC 交易信息、大户信息、客户信息、内部技术架构等,虽然火币回应无实际泄露发生,只有白帽下载了部分数据,但足以让每个通过 OTC 交易的散户敲响警钟。此外,部分犯罪团伙会利用通过 OTC 平台窃取用户信息,部分无良 OTC 平台甚至会向外倒卖用户信息,这足以让每个散户敲响警钟。 在虚拟货币 OTC 交易中,交易损失风险尤为关键。相较于中心化交易所,OTC 交易对交易双方的信任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任何一方都可能会违约、或者推迟履约、不完全履约等等的行为,而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问题,都可能加剧信任风险,导致交易破裂,乃至信任崩塌。一旦信任基础不复存在,那么对于交易方未来的合作、甚至于整个市场环境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欺诈行为是 OTC 市场的主要风险之一,特别是在涉及大额资金或跨境交易的情况下。例如,交易对方可能会虚构身份,谎称、夸大其交付虚拟资产的能力,通过欺骗手段签订、虚构交易条款。一个常见的骗局是欺诈性退款,即一方在收到数字资产后撤销支付。 交易撮合方的欺诈或破产可能导致相关损失。在 OTC 交易中,如果负责撮合交易的方欺诈或破产,可能导致其他交易方遭受相关损失。由于信任是 OTC 交易的关键组成部分,撮合方的任何失败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对所有交易参与者的财产造成损害。 在跨境交易中,尤其是大陆、香港之间的跨境交易,交易风险变得更加突出,因为法律体系、监管框架和执法能力的差异增加了交易的复杂性。管辖权问题可能导致在一方违约或欺诈时难以寻求法律救济。此外,语言障碍、不同的文件标准以及法律解释的冲突等因素可能会加剧误解或其他争议发生的可能性。 增强合规意识:虚拟货币 OTC 交易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法规动态,特别是反洗钱(AML)、反恐融资(CTF)和税务合规要求。 避免参与可疑交易: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虚拟货币,避免成为非法资金的流转链条;同时注意记录所有交易明细,以便在需要时向监管部门证明资金的合法来源。 寻求专业支持:寻找熟悉虚拟货币交易和相关法律的专业律师,为企业提供关于许可证申请、合规协议草拟和纠纷解决的全面支持。 尽职调查:进行彻底的尽职调查至关重要。这包括核实交易对方的身份,评估其财务稳定性,并审查其交易历史。诸如客户身份识别(KYC)程序和背景调查等工具可以提供有效信息。 谨慎提交个人信息:仅在必须情况下向交易平台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如 KYC),避免将敏感信息透露给第三方。 注意网络安全:仅通过受信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或手机)访问交易账户,避免使用公共 Wi-Fi,同时为账户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改。 为了应对交易损失风险,交易者应强化其技术保护措施。例如: 安全存储资金:多签名钱包(Multisig)和冷存储 (Cold storage, 指不连接互联网的离线钱包)对于保护大量持仓至关重要。这些技术降低了未授权访问和黑客攻击的风险。 使用第三方托管服务:由可靠的第三方托管服务充当中间人,在双方履行义务之前持有资金或资产。托管安排可以使一方违约风险最小化,特别是在大宗交易中。 明确约定合同内容:明确起草的合同可以指定交货时间表、支付方式和争议解决机制等条款,减少模糊性。比如,管辖条款可以在争端发生时,让双方按照同意的争议解决地以及适用法律来解决纠纷。 通过以上措施,虚拟货币交易者可以有效降低违法犯罪、数据泄露和交易损失三大风险,保护自身利益,虽然这些措施比较有效,但在场外交易 OTC 交易固有的去中心化和全球化特性中,没有任何策略可以完全消除这些风险。散户必须保持警惕,积极行动,并准备好应对潜在的争议,以保护他们的资产与利益。 香港虚拟货币市场为散户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机遇,但也伴随着复杂的风险与挑战。从违法犯罪、数据泄露到交易损失,每一种风险都可能对投资者的人身、财产与信息构成威胁。因此,散户在进入这一市场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还需掌握虚拟货币交易的基础知识。 合规操作、加强安全意识和理性投资是散户应对风险的关键。同时,了解各地法律法规、寻求专业顾问的支持,可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唯有秉持谨慎态度,散户才能在虚拟货币市场中实现长期增长,安心冲浪。散户与虚拟货币 OTC 交易
1.1 散户与场外交易(OTC)的定义
1.2 香港虚拟货币 OTC 交易的主要形式
散户参与虚拟货币 OTC 交易的主要风险
2.1 虚拟货币 OTC 交易风险概述
2.2 违法犯罪风险
2.3 数据泄露风险
2.4 交易损失风险
散户如何保护自己并实现合规交易?
3.1 如何应对违反犯罪风险?
3.2 如何应对数据泄露风险?
3.3 如何应对交易损失风险?
结论
香港加密货币 OTC 交易风险与法律保护
香港 OTC 交易有哪些风险?散户如何在法律层面进行自我保护?